今天小编跟大家讲述一个上银的铲花师傅的故事:
1980年,学美工的他,第一份工作是在台北设计公司,林森北路上的酒店,十家中有八家他都装潢过,退伍后回台中开咖啡店,因咖啡馆的人较复杂,婚后动了转行念头。一次,跟长他八岁的大哥看工厂,才第一次接触铲花,越观察越有兴趣,张振财心想,小学毕业的大哥都会,自己一定也可以,于是离开月赚十万元的咖啡店生意,第一年改拿十分之一薪水当学徒,他拿起铲花刀从头学起,一铲就是三十年。
但第一关等着他的,就是手工铲花刀的难度。铲花刀不比一般刀面锐利,光靠蛮力硬碰硬没有用,就算一个九十公斤硬汉用尽全身力气,只要不得要领,机器表面仍是文风不动;唯有先学会正确施力重心、姿势与双手双脚配合等窍门,才铲得下去。
学习过程不用三天,手掌就会因出力反噬,脱皮、起水泡,第一个月双手又肿又痛,十个学徒至少有九个会放弃。那一次次面对冰冷机器的学习过程,寂寞且无言,至少经过上万次失败,张振财才摸索出每一刀都铲得下去,进而精准控制力道,并铲在正确的点上,它要手脚跟腰力一起,一个地方错就没办法铲下去,一个月内绝对拿不到窍门。
学铲花就像练投篮一样,四肢等身体出力方式各有一定功能与节奏,必须经过无数次练习内化成自发动作,他透过每天成千上万次重复微调姿势动作,才掌握到腰力控制长宽、左手下压力道决定深度,右手则控制铲花点,以及双脚重心配合到更顺畅。
问他当初怎么突破,他愣了十几秒后只简单回答:看师傅怎么做,一直练就对了!直到回程车上他才说出,自己高中就搬到外面住,爸妈不疼我,我拿不到钱,再苦都不敢叫,都想靠自己。
看到这里相信你们知道他是谁了,他就是上银董事长蔡永财。他用用了0.001的手感牵动台湾千亿的产值。在机器上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,因为只要遇到机器有问题无法解决,我就不做下一台。」张振财不讳言,当机台生产出的零件不准,就会被质疑铲花不准,不像其他师傅都是照做、得过且过,不主动思考问题背后原因与解方,他则会从材质、硬度、轨道等机械设计与热量温度之间的变化等机械原理,一一检视,找出问题与最有效解决方案。
上一篇:中国机床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
下一篇:你知道数控产业的影响力有多大吗?